这,是我们今年夏天在大使馆门口为女儿领护照时拍下的一张照片。几千公里外的 M 看了,说:“这张照片,20 年后再看,会很有历史感。”我愣了一下,觉得他说得对。于是,就有了这篇小记。
今年夏天,我们迎来了在芬兰出生的二女儿。出院没多久,四口之家的生活还没完全恢复正轨,我们就得开始考虑一件事:给她办证件。
在芬兰出生的孩子,国籍是跟着父母的。也就是说,除了出院时医生递来的一张出生证明,她其实没有任何能在芬兰长期居留的正式证件,更没有护照。严格说来,她算是某种“灰色地带”的小黑户。
法律上虽然没问题——父母有合法居留,在芬兰出生的孩子自然能在芬兰生活一段时间(我查了一下,这个情况下居然没有官方的严格规定的时间,只是建议3个月内完整 - 是不是也可以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呢?)。但没有护照,她就无法离开芬兰;即便有了护照或者离开了芬兰,没有居留卡又可能再也回不来。
研究了一番流程之后,我们才明白,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任务链”:
每一步都依赖上一步,像程序里的依赖链一样。作为程序员的我在研究时忍不住想:要是这套流程里有个 Bug,是不是就能“卡关”了呢? 😅
出院那天,医生递给我们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写着宝宝的出生日期、性别,还贴心地生成了一个芬兰的身份证号。
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薄薄一张纸,却成了她人生的“第一份文件”。
这就是医院的出生证明。第一眼看着挺正式,但后来才发现几乎用不上。因为芬兰的政府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后面去人口登记处官网申请正式出生证明时,工作人员直接从系统里调取了孩子的信息,根本不需要这张纸。
我们抱着熟睡的她,手里拿着这张小纸条,忍不住觉得好笑——才出生几天,就已经有了“第一份文件”。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芬兰出生的孩子并不需要立刻取名字。父母可以回家慢慢想,几天后人口局 DVV 会寄来一封“起名字”的信件,你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提交。在此之前,系统里对她的称呼一直是“某某某之女”。
我们回家后很快收到了这封邮件,兴冲冲地填上了心心念念的中文名字的拼音。没想到,因为名字“太中国”(只有四个字母),直接触发了额外流程。记得我打电话去问时,人口办的工作人员还反问我:“你起的名字是常见名字吗?”我说:“是啊。”对方却很认真地回:“不是。常见的名字应该是 Mikko、Anna、Tiina 这样的,你这个不属于。” 好吧,这些名字。。。好像都不适合我们。。。于是我解释这是中文名字的拼音,他们才恍然大悟。最后要求我们补交一份说明,写清楚名字的来源和含义。于是我们像交作业一样,一板一眼写了下来。
这一下流程就拖了好几个星期。每天打开邮箱,都像在等成绩单。好在最后终于批下来,拿到出生登记证明的时候,心里才算踏实。
人口登记处出具的正式证明,拖了好几个星期才批下来,看见那一刻,心里才踏实。
证件在手,终于可以迈向下一步——申请护照。
材料齐全后,我们就在中国驻芬兰大使馆的网站上递交了申请。填表、上传、反复检查,确认没问题才敢点提交。没想到在芬兰居然完全不用去现场,只要安排一次“远程面试”就行。面试时还要求我们准备一份当地近期的报纸或一盒牛奶,上面必须有清晰的日期,用来核实时间和身份。
视频那天,工作人员让我们把宝宝抱到镜头前,她正好打了个呵欠,全程一脸懵。人生第一场“面试”,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关了。我们忍不住笑,这大概也是独一份的经历。
没过几天,大使馆通知护照制作完成,可以前往领取。女儿一路上都在睡,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我们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大使馆的铭牌在身后,怀里是小小的她。照片很简单,却让我们觉得格外特别:这是她第一次去大使馆,也是第一次以“公民”的身份留下痕迹。
护照翻开的第一页,是那张小婴儿证件照。小小的脸一本正经,看上去像个小大人。我们看着忍不住笑。不过笑归笑,护照拿在手里那一刻,心里是真的踏实。无论她将来在哪,这本护照就是她的凭证。
有了护照之后,下一步就是去芬兰移民局申请居留卡。因为父母本来就在芬兰合法居留,孩子的居留卡几乎没有难度,很快就能批下来。等一切都办妥,还会在几个月内收到芬兰的社保卡——虽然这个社保卡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在芬兰合法出生和居留的孩子本身就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这里的医疗和福利,只不过在拿到自己的社保卡之前,去保健院得刷父母的社保卡证明身份。
从纸条到护照、居留卡、社保卡,终于把她的小小身份拼图凑齐。
从一张小纸条到集齐所有证件,感觉就像陪她走完了人生的第一个“小副本”。等她长大再看到这些照片,应该会笑我们当时的认真吧。——你会不会也为孩子做过类似“郑重其事”的小事?
博客文章会第一时间发布,然后按类型同步到对应公众号
写这篇文章时想了很多问题,不知道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