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醒来,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窗外的天光比平时亮得早了一些,我拿起手机一看,七点多。可一瞥墙上的机械钟,却赫然停在八点。手机和时钟“吵架”了?我愣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 —— 原来,今天是芬兰冬令时开始的日子!所有时钟在凌晨三点五十九分之后,都会被调回三点。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住在芬兰的人,“白捡”了一个小时!
从这一刻起,芬兰的时间又从比中国晚5个小时变成了晚6个小时。除了数字上的变化,生活里似乎什么都没变:窗外的海边依旧平静,远处高架上的电车依旧叮当驶过,楼下遛狗的人们也慢悠悠地在街边踱步。可奇怪的是,心里却总能感觉到一点不同 —— 天空好像比平时更亮堂了些,节奏也因为多睡了一个小时而慢了一点。感觉就像整个世界轻轻往后退了一小步,而我还在原地,享受着这份“偷来”的宁静。
这种微妙的错位感,让我突然想起2017年在新西兰旅行时的一次经历。那是四月的一个清晨,我们住在南岛靠海的小旅馆。第二天早上,床头闹钟准时响起,可手机上却显示早了一个小时。我们还特地去问了旅馆的老板——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笑着解释说:“今天开始冬令时啦,得把所有的时钟往回拨一小时。”那天正好是新西兰从夏令时切换回标准时间。
南半球的秋天,如今的北半球秋天,八年过去,换了一个半球,时间却再次在我身边轻轻“倒流” —— 什么都没变,却依稀能感觉到某种相同的节奏在重现。想想也挺有趣,地球转了一圈,我们人类却总在用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节奏,像是和时间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资料。芬兰调整时令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日照时间,并与欧盟的统一时间制度保持一致。说起这调时间的事儿,你可能不知道,咱们中国也曾有过一段“夏令时”的历史呢!从1986年到1991年,每年春天,时钟就会被拨快一小时,到了秋天再拨回来。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白天,节约能源。不过后来因为太麻烦了——广播电视、火车时刻表、作息都要跟着大改——最终还是放弃了。那时候我还小,大概只有上一辈的人还记得那几年反复调表的经历吧。
人类总想用各种方式去“管理时间”:调表、定闹钟、追效率。但时间本身并不在乎这些,它依旧按自己的节奏流动。今天早上,我在那比平时更亮一点的晨光里,为自己泡了一杯咖啡。那多出来的一小时,没有让我更勤奋,也没让我完成什么了不得的任务。它只是静静地存在着,让我意识到,也许真正重要的不是掌控时间,而是感受时间——学着和它相处,而不是总想着去对抗。
如果有一天,时间真的“送”给了你额外的一小时,你会拿来做什么呢?是窝在沙发上发呆,是读一本久违的书,还是给远方的朋友打个电话?我想听听你的故事。
博客文章会第一时间发布,然后按类型同步到对应公众号
文章中的内容是否对你有启发?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吧!